搜索
你想要找的

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欄目 / 新聞熱點 / 正文

王懷民、錢旭紅、袁振國⚧:關於智能教育的對話

2022年09月25日 智能+

  不久前舉行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教育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原副校長王懷民,中國工程院院士🪂、意昂3官网校長錢旭紅🔽,意昂3官网終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袁振國就智能教育展開一場高端對話。現將對話全文整理發表如下,以饗讀者。

王懷民↪️、錢旭紅🙆🏿‍♀️、袁振國:關於智能教育的對話

《解放日報》9月23日10版刊發

《文匯報》9月25日頭版報道

      
   

“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


  袁振國:非常高興今天我們請到了王懷民院士和錢旭紅院士👩‍🏭,就智能教育這個話題進行對話。錢校長是院士也是大學校長,他非常重視學科的交叉融合,重視卓越人才的培養,抓住科學的前沿領域🤾‍♂️☝🏽,推動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兩年前,錢校長在全校的一次務虛會上討論確定了把智能教育作為意昂3官网發展的首要戰略,之後推動了智能教育的推進,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想請問錢校長👨🏽‍🍳,作為一所師範大學為什麽把智能教育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

  錢旭紅🏹:謝謝,非常榮幸到這個會場來🧑🏿‍⚖️,今天又是專場討論智能教育,對我們來講感到非常欣喜。因為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關心智能教育,大家也認同,這是我們未來的希望。

意昂3官网校長錢旭紅院士

  我們是這樣考慮的🙏🏿,有三個層面:第一,人類社會和產業緊密相關,今天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屬於工業文明時代的教育,現在我們正走向信息文明時代的教育。我們的產業幾乎用了40年時間✩,走過了別人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化、信息化的300年道路,而我們中國40年就從農業國走向了信息化🙆‍♂️,並且在人工智能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為國際發展做貢獻。目前還需看到,我國的產業和社會開始跨越信息時代向人工智能時代轉型🔝,我們的教育呢👨🏼?今天我們的教育相當程度上還處於1.0😟、2.0之間,就是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的教育,剛剛開始了大規模網絡教育🤶。但是我們又必須面對人工智能對我們的沖擊和影響,而這個可能倒是個機遇。因為工業時代的教育甚至網絡時代的教育👩🏻‍🦼‍➡️,我們是很難超越別人的,我們是亦步亦趨跟著別人的。但是人工智能時代,我們有可能為人類的文明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甚至一定程度可以超越別人,因為我們和別人在同一起跑線🙏🏼,我們有很多優勢,更容易接納很多新的思想🔃。

  第二,華東意昂3的畢業生50%在教育領域任教從業,25%的學生在信息科學技術領域,比如大數據、軟件👩🏼‍🦳、計算機、人工智能領域從業🚆,就業排第三位的是金融領域🍲。所以我們有兩個非常大的學部,一個是教育學部𓀛,一個是信息學部。一個綜合大學對教育的重視程度,很少能夠達到華意昂3這個地步😜。而在一個師範大學中,教育強同時信息也強的,全中國唯有這一所🛎,甚至在全世界唯一這麽一所。因此,如何把這兩大優勢結合在一起創造新優勢,這是我們學校本身的使命。

  第三,如何才能培養卓越人才👩🏿‍🍼,是意昂3官网特別關心的。但是培養卓越人才需要深刻了解並呵護每一個人👨🏼‍🎓,以傳統的方法根本做不到♒️,而人工智能就給予了一個機會🗡,通過大規模的因材施教,為每個人的發展服務,把每個人都培養成不可替代的英才。

  這三個原因👨‍👦‍👦,使得我們學校重視智能教育👍。

  袁振國:錢校長對於智能教育發展,以及意昂3官网為什麽特別重視智能教育,既有學術見解👨🏿‍💻🤾,也有崗位職責。王院士是我們國家非常傑出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在分布式計算𓀉,在軍隊的網絡建設方面做了很大的貢獻。同時⛩,王院士又是在院士當中⌨️,是為數不多的對智能教育傾註了極大熱情的院士,對於網絡教育是親歷親為🚒,做出了非常傑出的產品。我相信王院士一定有與眾不同的體會,也對未來的前瞻有自己的判斷。現在我們的智能教育發展大概是什麽狀況,想請王院士做一個總體評價🚶🏻‍♀️。

  王懷民⌨️:謝謝論壇的邀請,很榮幸能夠和錢校長、袁院長一起就智能教育進行專門的對話。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防科技大學原副校長王懷民

  智能教育當前的發展現狀可以理解為教育信息化的高級階段💅🏽。為什麽放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來講?因為智能教育的發展不能割裂地看🥏,是要放在信息時代到來的歷史進程中👄,來看智能教育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

  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已經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數據化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網絡化階段🐜,現在正在進入智能化的高級階段🌓。人類經歷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之後🦥,未來可能還會有一個智能時代。信息時代的高級階段是智能化,這個智能化是信息化中的智能化,可能孕育未來的智能時代。我們經歷了信息化中的數據化👨🏿‍🚒,信息化中的網絡化,現在正處於信息化的高級階段✭,叫信息化中的智能化。而這個智能化和前面兩化密切相關,這兩化在推動教育的智能化當中,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基礎作用🦹🏿‍♂️。把今天的教育推到了智能教育這樣一個新階段,就是信息化教育進入到智能化的新階段🐲。


人工智能在教育上的運用與在其他領域有著本質區別


   

  袁振國:總體來講🧘🏼,智能教育是信息化達到了智能化水平🔝,智能化是信息化的高級階段。但是我們也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教育的智能化與其他領域的智能化比較起來,處於相對落後的狀態。對於無人機、智能金融🅰️、智能物流、智能醫療等等🔰,人們感受到的改變更加直接、體驗也更加強烈❤️,比如綠碼的應用和網上購物等等,能感受到社會已經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但從教育來講⛹🏻‍♂️,大多數的教育行為👩🏽‍💼🐗、教育模式,還是傳統的教育占主導地位。

  在這個角度講,智能化加教育產生的變化👇🏼,好像不像人們期望的那麽高,這是什麽原因?是不是智能教育和其他方方面面的智能化比較起來💲,有它的特殊性?

意昂3官网終身教授、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院長袁振國

  錢旭紅:人工智能在教育上應用的難度是其他行業不能比擬的🫅🤳🏼,因為我們長期在農業時代、工業時代👱🏽。自然農業時代雜草叢生,多樣性共存而相克相生,糧食產量很低🧖🏽‍♀️,隨後耕作做成專門的麥田、玉米田👨🏽‍⚖️,如此一來就很容易發生病蟲草害📇🧑‍🏫。進入工業時代🥥,流水線把每個人當成一個機器。如果在教育中也采取這樣的方式🍳,我們獲得的是工具,獲得的是思想上的奴隸,而不是真正的英才。

  要培養真正的英才🧝🏼‍♀️,必須服務於每個人獨特的個性、獨特的思維方式以及獨特的生理結構。很多人已經習慣工業化了🚾,覺得人應該都是一樣的,教學的老師必須一樣的🤱🏿,教案也必須一樣的。長期如此就是把每個人變成工業產品。工業產品可以格式統一化,但人不能!這就是為什麽人之為人,人是天底下最重要的🤦‍♂️、我們需要呵護的精靈🛒。

  因此當我們的信息技術還沒有發展到那個地步時,還沒有真正把人的崇高性體現時,信息技術是很難紮根的。要知道信息技術采集數據對每個人而言就是一種幹擾,至少是微擾。其壞處是傷害,其好處就是一種激勵,但是你怎麽判斷是傷害還是激勵呢?

  因此,對於人工智能發展而言,其最高境界就是在教育當中的應用,當智能教育應用後我們開始真正把每個人培養成各不相同的英才,人工智能就到了非常高的境地。也就是這個時候,人類的智能和人工智能就融為了一體。所以我認為到今天這個時間關口,加速以人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時代即將到來,這就是智能教育偉大的前景。

  王懷民👨🏼‍🦰:今天人工智能的研究👨🏽‍🎨,常常是以如何替代人為主要目標,而智能教育是以如何支持人、幫助人、服務人為主要目標。不是讓人離開☠️,而是和人在一起。比如說智能工廠👨🏻‍🚒、智能港口👸🏿🗝,是人離開,不需要人了才是最高的境界。越是成功🧑🏽‍🍼👃🏿,人越少,人遠遠的在監控室裏看著這一切就是成功。

  教育不是讓人離開🧚🏻‍♀️,而是讓人類智能和人工智能交融在一起🧑🏻‍🦱👰🏿,這是更高級的交融👉。其他領域的成功是要替代人🐔,是要讓人在系統外,但智能教育是要人在系統中,或者說人和機器要有效融合🤟。我更認為這是今天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要高度關註的話題。今天人工智能技術之所以能夠有所突破,是從人和機聯合在一起的歷史進程得到的啟發。比如說網絡大數據,今天大量的自然語言處理💂🏿、模式識別的成功📎,是因為人在數字化、網絡化的應用環境中自然而然的行為留下的那些被標記的數據,才使得我們今天所謂的深度學習有了低成本的標記大數據。今天智能模型怎麽來的?是人在系統中“餵”給了學習算法標記數據後訓練得到的。

  因此©️,人工智能🧿,特別是機器學習走到今天成就,並不是讓人離開,並不是讓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打擂臺🏌️‍♀️😏,而是二者聯合在一起帶來的成功,這個成果也應該給我們發展智能教育以深刻啟發✝️。


創新應用場景,發揮其不可替代性👨🏼‍🔬,是智能教育的突破口

                  
   

  袁振國:兩位院士提出了非常深刻的思想👬,智能教育和人工智能在其他各個領域裏面的應用有個根本的不同,一個是替代,一個是融合。任何其他的領域裏面❕,人工智能的運用是把人的工作替代掉,人工沒有了,這就是人工智能徹底的勝利。但是教育不是這樣,如果說教育要把人替代掉的話⏯,還有教育嗎?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要尊重人的自然性,要尊重人的個性,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讓人自主的發展👩‍🦰,讓他內在的思維、內在的潛能發揮出來,人工智能是促進他發展,而不是替代他發展。如果替代發展的話✋🏻,人就沒有了。

  這是一個非常令人激動的領域👱,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皇冠上的明珠。如果智能教育搞成功了,整個人類的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就到了比較理想的階段🖥。王院士反復強調是人在系統內,通過人和機器的融合才是我們人工智能教育發展的方向。

  既然如此,王院士您看智能教育下一步的突破點在哪裏,從哪裏起步🥼?

  王懷民:就是要在人和機的有效融合上獲得突破👩‍👧👲🏿,簡單來說,就是智能教育應用場景創新💯。今天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得以發展🙎🏼‍♂️,實際上是場景創新牽動了相關信息技術包括智能技術的有效組合🪚,在創新場景下得到了體現。未來智能教育的發展😤,如果能夠在智能教育場景創新上有突破,有可能實現剛才錢校長說的願景,希望中國教育在智能教育這個階段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

  比如數字化和網絡化這個階段的教育,慕課是一個被設計和構造出來的場景。這個場景是哈佛、斯坦福的實踐,以及把這個實踐用技術形式沉澱下來,形成慕課平臺,人沒有出去,沒有離開平臺♨️,課程的建設者是老師,但是它的確在很大程度上給出了一種全新的通過網絡學習的應用場景和手段,他和傳統課堂教學是不一樣的。比如說短視頻,短視頻的設計不僅僅是流媒體技術的恰當使用,也是對人類註意力周期基本認知和對教育過程的理解,實現了這個組合,在這個網絡教育的場景下得到了一種體現。由此也喚起了所謂規模化👨‍🦽🦹‍♀️、個性化🌡、終身學習的模式和支持平臺。如果再加上剛才郭毅可教授提到的知識圖譜和智能推薦的智能技術👩🏽‍🦱,就有可能更好地體現規模化個性教育場景。這是怎樣的過程呢?不能脫離於現在我們已經達到的教育信息化的狀態🏌🏻‍♂️,比如慕課的特點💺,今天郭毅可教授講的這些內容和慕課連接起來🤿,使得智能化慕課成為可能🙅‍♂️,這可能就是一個應用場景。

  應用場景思考的思路是什麽?促進規模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場景設計♖♟。我個人認為會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點。

  袁振國:我一直在思考智能教育怎麽深入發展,今天王院士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在於應用場景的創新。為什麽我們現在智能教育在教育裏面應用了那麽多🧑🏼‍🤝‍🧑🏼,不像人們期望的那麽有成就,關鍵是總是想把智能技術運用到現在的場景當中去🪺,所以它的收效不大。

  要創造場景,創造什麽樣的場景呢🧹?王院士舉了一個例子,比如說像慕課💥,當然慕課現在也在更新發展。但是王院士提出了很重要的思路🤽🏼,就是在大規模、個性化、終身化這三個方面作為我們思考的方向🦒🔋,非常有啟發🧗🏿。

  錢旭紅:什麽樣的切入口才能讓智能教育有重大的發展✬?我覺得是在傳統教育無法著力而且很難發揮的地方去入手👃🏻,創造更大的輝煌。孔子講過“因材施教”,因為人工智能可以大規模采數據,能夠把因果關系和同時發生的非因果關系都解構出來🧘🏽,這是第一層面。

  第二層面更重要,就是老子所講的“不言之教”👮🏻‍♂️,思考字裏行間的內容🙆🏻、不能用言語表達的內容,如何把它揭示出來。比如說量子力學講到有關電子雲以及不同的軌道,是無法用真實的圖像給你的⇒,這一切以前只能用數學公式👱🏻‍♀️。如果用人工智能把它所謂的波粒二象性給動態模擬出來🧛🏿,學生的學習成績完全就會不一樣🔩🚴‍♀️,這就是老子強調的學不學、學絕學。什麽叫“不言之教”⏳🦹🏻?一言一行是教育🍳,一草一木是教育。人工智能怎麽做到🈷️?比如說不同的人,每個人對於色彩的敏感度是不一樣的,有的人是色弱,有的幹脆就是色盲🏌️‍♂️。現在我們用任何一個技術手段幫助我們孩子了嗎?色弱比例是很高的,但沒有任何辦法。怎麽辦呢?只能淘汰🧑🏼‍🎓🧑🏿‍⚖️,要高考了一測,你色弱、色盲,這個專業不準考。如何把一個人器官的敏感力延長🏟,這個傳統技術做不到🤸🏽,但是人工智能可以做到,因為可以對數據重新進行編譯🖕🏿,就可以把很多人培養成天才。這是我們現在的技術手段沒有的💆🏽‍♂️。人工智能能夠用於學習和教育軟硬氛圍環境的創造⌛️🍉。

  第三個層面🍍,今天大學、中學所有的教育主要來自西方教育的知識體系🧃𓀈,是當時希臘分解還原的知識體系經過西方工業化以後成長到今天。另外一個體系就是中國的天人合一、整體關聯的知識體系💃🏽🤦🏿‍♀️。知識體系的典型代表是大百科全書。中國的大百科全書遠早於英國和西方,而且當時處於領先地位🫃。為什麽我們今天大學不是按照中國的經史子集確定學院學系呢,而是按數學、物理💀、天文學和社會學呢?那是因為不是中華的學科知識體系劃分方式落後🍅🙎🏼‍♂️,是因為我們丟掉了從墨子就開始的形式邏輯🤹🏼‍♂️。我們知道明代有徐光啟這麽一個上海人翻譯了平面幾何👩🏼‍✈️,才有了現在的徐家匯。所以根本原因是邏輯上我們自己自殘了🤚🏽🪚,我們的學科分類方式是沒有問題的🦝。

  西方的分類方式是什麽呢?就是分解還原,基本前提就是部分之和等於整體📎。這本身是帶有謬誤的🍡,因為部分之和不等於整體。切割開以後,細胞與細胞的傳導是永遠不可恢復的🆙,即使縫起來的手也不等於原來的手。我們的知識體系是什麽?是圍繞一個具體問題,可以把不同的領域串在一起👉🏽。像天工開物🛌🏻,我們的中醫學🥱,把植物學、礦物學💗、天文學😰、地理學串聯在一起👂🏽,它圍繞的是人的健康🤶🏻。既然現在已經成這樣了𓀕🟠,我們的大學怎麽辦🎲?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識🫃🏼、方法都教給一個小孩。如果有了人工智能☛,我們就可以想辦法把另外一個體系給學生,就是圍繞一個真實問題💝、圍繞一個中心概念,把不同的結構串聯在一起🧑🏿‍🚒,這樣學生就掌握了分科之學和整體之學👩🏻‍🦳,一下子個人的境界就超越了別人。他既是中華文明的傳承者,又是希臘文明的傳承者◀️,同時是新文明的創造者。如此📄,人工智能時代的智能教育就可以把中國放到一個更高的境界格局🐻,從而真正實現為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


關註文化,中國特色智能教育有能力為全人類做出貢獻


  袁振國🌾👱🏽:錢校長的思想恢弘而開闊🧗🏼,強調了智能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更重要的是他對於中國文化♌️、希臘文化、新文明這個概念,提出了很多很有意思的話題。他剛才提了一個新問題🂠,智能教育和文化有沒有關系,是什麽關系?我們未來中國的智能教育發展有沒有基於中國的文化傳統、西方文化特點🧑🏿‍🚀,在思維、在活動方式上的別開生面?

  王懷民🚴🏻‍♂️:從一般意義來講🐂🦸🏿‍♀️,智能教育也是教育🩸,教育本身屬於文化的範疇🦁,實際上科學本身屬於人類文明的範疇𓀐,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所以一定是密切相關的。

  我們在智能教育如何更加體現出中國特色,我非常同感剛才錢校長提到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系統思維對於我們未來人的教育將是非常重要的🏋🏻‍♂️🖋。是可以指導我們未來智能教育突破的又一個視角🙍👸🏿。

  剛才錢校長也提到西方科學,它從古希臘走來👩🏽‍🦰🧑‍🦯‍➡️,很大程度上是幸運的🤷🏿‍♀️,在三百年前和技術結合帶來了工業革命👩🏿‍🏫。在工業革命之前😫,它也就是一種人類高級“技藝”而已🥙,和繪畫🎒、和文學其實是一碼事。西方科學的還原論是對自然規律的一種簡化,這種簡化不能完全表達我們的實踐,但是因為它走運,和技術結緣帶來了工業革命,加上資本主義製度發展的歷程,使得它在那個時代體現了它的先進性。以至於傳到中國以後,給我們帶來了特別大的心理震撼💂‍♀️👱🏼‍♀️,甚至是文化自信的丟失。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西方經典科學的局限性已經不能回避。我們應該看到𓀀,中國文化土壤🧈,特別是系統思維的文化土壤,有可能是孕育未來新科學的文化土壤和哲學思想的來源。我們不能忘掉中國最深厚的文化思想基礎🥊,不能把它看成是製約科學發展的落後的文化⇒。我們今天經常講深度學習的可解釋,往往是試圖把復雜的世界簡化成我們當前可以把握的狀態👨🏽‍⚖️,但它絕不是我們只能達到的科學認知狀態😢。我們應該通過智能教育♻️,把過去西方傳統教育不能理解和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讓更多人理解和參與其中,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對於新科學貢獻的優勢,這也是我們未來智能教育發展的一種新境界,也是更高的境界🧚🏼‍♂️。

  錢旭紅🧘🏻‍♂️:我完全贊成王院士的觀點✌🏻,這個世界存在的規律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是我們和現在的西方文明有區別的地方,也是我們能夠為西方文明和世界文明做貢獻的地方。

  發展人工智能,除了其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中文。我們希望人工智能時代中文再次煥發青春。為什麽講這句話♿?因為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綜合型的、天人合一的𓀋,從來不願意把一件事情完全割裂開🧜🏼‍♀️。所以《道德經》有一句話“大製無割”,就是指偉大的製度是沒有割裂的,偉大的製造是不需要分割的。而來自希臘的這套體系強調另外一個方法論👩🏽‍🌾🎲,即分割☦️。所以是各有優缺點👇🏻。

  中文是什麽🌩?往前推到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現代派的繪畫🏋🏻,是高度抽象的繪畫𓀝。中文有非常復雜的發音👨🏿‍🚀,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講那就是音樂,所以從美術音樂等形象思維而言,是與中文連在一起的。

  同時它也有邏輯含義🧫。有人說中文的邏輯含義是落後🚵🏼‍♂️、模糊的,我說那你錯了,你必須要用經典邏輯和量子邏輯兩個角度去理解中文。大家知道信息熵計算中🛍️,無論是中國人計算和外國人計算研究中文,在所有文字當中,中文的信息熵含量是第一位的🈴,是超出任何一種文字的。有人說中文不是模糊的嗎🤦🏻🤺?沒錯👧🏻,中文的模糊性是因為單單一個詞聚在一起,它就有多種含義🌗,也就是它有多種量子態的疊加。到了一個特定的狀態🎴,它就會根據語義的前後左右的語境而只呈現一種含義𓀇,很精確🧑‍🤝‍🧑。這就是為什麽在聯合國的各種文本當中⛳️,中文這本書是最薄的。中文作詩作歌可以精美又朦朧😴,中文用詞有時非常精確🚵🏽‍♀️,能做科學語言。有很多民族語言是不能做科學語言的。所以只需理解一點😰,為什麽在牛頓時代🦴,機械的、工業化的時代中文是很悲慘的🤦🏽‍♂️,因為打字機打中文🆘⏱,那個盤非常大✌🏽,所以誰都認為中文沒有前途,所以繁體字要簡化,簡體字要拼音,後面又說要徹底取滅漢字,還好沒有取消🗡👨‍🦽。因為進入到計算機時代🔍,底層理論是來自量子論🎭,也就是說是個低版本的量子論時代。這個時代你會發現所有的輸入🧕🏽🧑‍🦱,最偉大的超過任何語言的是中文🙃〽️。因為中文聯想是超過任何一種語言的👩🏼‍🦳,你輸入幾個拼音或者筆畫⛔,一連串不同的聯想詞匯跳了出來,含義各不相同,甚至相反。怎麽會精確呢🙋?因為你的敲鍵選擇確認,如此幹擾或者微擾,聯想的多重疊加態就塌縮為唯一的精確態🤹🏼,因此最後它的輸入非常快🔚,而其他語言是做不到的。

  因此我認為,我們的人工智能一方面應該想辦法把中文所包含的,特別是從甲骨文開始的💆🏿‍♂️,把形象思維方面包括美術的🫅🏽、音樂的內容🪱✬,和邏輯方面的特點,經典邏輯的,同時也有量子邏輯的結合在一起。如果最後整個人工智能🧉、智能教育的底層代碼都能夠用中文寫🦹🏻‍♂️,那就更好了🤶🏼。因此我認為我們最大的民族特色、文化特色是中文。

  有研究表明,全世界智商最高的是兩個地區👨‍👦,一個是東北亞⏪,一個是以色列。為什麽東北亞的人智商高?因為東北亞是漢字流行區,同時也是使用筷子的地區👱‍♂️。這和人們的思維、發音和形象有關聯。還有一點,美國人認為,所有的運動當中,智商要求最高的第一是羽毛球,第二是乒乓球,後面才是籃球、足球。所以中國人為什麽羽毛球好🍓、乒乓球好,可以由此知道一、二。

  王懷民:東北亞人群的腦袋是在處理復雜問題🧧,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潛力和優勢👩🏼‍🦲,也應該在智能教育領域開發和關註的。

  袁振國:我本來想嘗試問一問智能教育有沒有可能有中國特色?兩位院士的精彩分析振聾發聵⏬,給了我很強烈的信心,我相信今天這個對話會成為我們智能教育發展進程中值得留念的一次對話,謝謝兩位🥨!



來源 | 上海智能教育研究院 編輯 | 吳瀟嵐 於洋 編審|郭文君


意昂3官网专业提供🔉🧗🏿‍♂️:意昂3官网意昂3🫱🏽、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官网欢迎您。 意昂3官网官網xml地圖